国人爱吃酱油,举凡沾水饺、卤肉、红烧豆腐,或是帮料理增添色泽,酱油都是必备调味料!然而,酱油的钠含量不低,长期过量摄取容易短命,而坊间类似产品又有酱油、酱油膏、蚝油、素蚝油等差异,究竟哪一种相对低钠?且听营养师的分析。
黑色酱料钠含量大PK!最大魔王是酱油
大千综合医院营养师林怡君表示,酱油、酱油膏、蚝油和素蚝油在料理时的作用相似,皆具有提升食物鲜咸味和着色的效果,但原料种类和制作方法却有不同,因此钠含量也有高有低。
酱油:是以植物性蛋白质(例如大豆、黑豆)为主要原料,经加工并添加食盐、糖类、酒精、调味料或防腐剂等制成的产品。
酱油膏:在酱油制程中加入玉米糖胶、淀粉等黏稠剂的产品,包括荫油、壶底油也属于此类。
蚝油:是以鲜蚝(动物性蛋白质)提炼而成。
素蚝油:与蚝油一点关系也没有,是利用酱油或酱油膏添加香菇粉调配而成。
而上述酱类产品的钠含量,综合分析坊间贩卖的商品,每100公克酱油的钠含量大约5000毫克,滋味最重咸;其次是蚝油,大约4700毫克;酱油膏和素蚝油的钠含量差不多,约在3000毫克左右。
钠摄取过量太伤身每天2400毫克要控制
酱油吃太多,钠摄取过量,长期不仅会造成血压上身,增加肾脏和心血管的负担,造成冠状动脉硬化、中风、肾脏衰竭等疾病,最近美国哈佛医学院在一项为期25年的研究更发现,长期食盐或钠摄取过量,可能增加「过早死亡」的风险。因此,卫生福利部建议,成人每日钠总摄取量不宜超过2400毫克。
林怡君营养师提醒,这里建议的2400毫克是所有包含钠的食物,并非只有食盐或酱油,还有面粉制品(面包、糕饼)、猪肉制品、包子饺子、速食面、腌渍物、汤汁等,因此建议民众烧菜或吃东西之前,先估算一下钠含量,以免摄取过量。
若担心酱油和蚝油的钠太高,烹调时可以选择风味较为浓郁的天然食材代替调味。
减钠改用薄盐酱油小心肾病患者有负担
若担心酱油和蚝油的钠太高,烹调时可以选择风味较为浓郁的天然食材,例如:番茄、柠檬、海带、洋葱、菇类、些许中药材,或是葱、姜、蒜、辣椒等辛香料来搭配调味;另外,也可以改用低钠盐或薄盐酱油替代,以降低食钠量,但是,低钠盐和薄盐酱油多半是用钾来取代钠,肾脏病患者若钾摄取过多,反而容易引起心律不整、倦怠等,应避免食用。
吃酱油会致癌?这2种致癌物要当心
除了高钠的健康风险之外,近年来备受争议的还有「酱油的致癌性」,其中牵涉到「3-单氯丙二醇(3-MCPD)」和「4-甲基咪唑(4-MEI )」这两种有害物质。
(一)3-单氯丙二醇
在卫生福利部「包装酱油之品名及标示规定草案」中,依照不同的制作方法,酱油名称应细分为以下4种:
1.酿造酱油:以植物性蛋白质为原料(包含大豆、脱脂大豆、黑豆或添加小麦、米等谷类)并利用微生物进行长时间发酵作用,约需4至6个月时间才能制成。
2.速成酱油:以酸或酵素水解植物性蛋白质所得之胺基酸液,添加酱油醪、生酱油等再经发酵及熟成制成之产品。
3.水解酱油:以酸或酵素水解植物性蛋白质所得之胺基酸液,未经发酵制成之产品。
4.混合酱油:或称为「调和酱油」,是上述酱油的混合品。
林怡君营养师表示,「速成酱油」和「水解酱油」即是俗称的「化学酱油」,在利用酸水解制造酱油的过程会形成3-单氯丙二醇,而酿造酱油不是利用酸水解的方法所制成,所以没有3-单氯丙二醇的健康疑虑。
虽然目前国际间对于3-单氯丙二醇致癌的认定并无一致定论,但为了安全起见,联合国粮农组织及世界卫生组织所成立之食品添加物专家委员会(JECFA),还是建议每人每日3 -单氯丙二醇之最大容许摄取量为每公斤体重2微克。
不过,若以目前酱油类调味料的3-单氯丙二醇容许上限0.4 ppm计算,60公斤成人需每天喝进300公克酱油才可能产生危害,一般人正常饮食可以不用过度担忧!
(二)4-甲基咪唑
另一让人担忧的是酱油中的著色剂,也就是所谓的「焦糖色素」。焦糖色素有分四级,其中颜色较深的第3、4级,在制作过程中容易产生「4-甲基咪唑」,动物实验证实若过量摄取,恐增加肝癌、肺癌、甲状腺癌或血癌等癌症的风险。目前国内建议第3类焦糖色素之4-MEI含量应为每公斤200毫克以下,第四类焦糖色素之4-甲基咪唑含量应为每公斤250毫克以下。
【健康小叮咛】:
营养师表示,相较于3-单氯丙二醇和4-甲基咪唑的致癌风险,民众更容易因摄取太多钠而损害健康,因此提醒使用酱油时一定要谨慎控量。另外,选购相关产品时,尽量挑选维持天然色泽、有信誉的品牌,且标示清楚的产品,也能避免病从口入。